痰饮是中医病证名,指体内水液代谢异常,停聚于特定部位形成的病理产物及相应病证。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基本概念
-
广义与狭义
- 广义痰饮:为“痰”和“饮”的总称,包含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
- 狭义痰饮:仅指四饮之一,即饮邪留于肠胃的证候。
-
痰与饮的区别
- 痰:质地稠厚,既可表现为有形痰液(如咳嗽痰液),也可为无形痰核(如瘰疬、阻滞经络的痰液)。
- 饮:质地清稀,根据停留部位不同分为四类,如停于胁下为悬饮,溢于肌肤为溢饮。
二、成因与病机
-
核心病机
三焦气化失常,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液输布障碍,阳虚阴盛,津液停聚成饮。 -
诱发因素
- 外因:寒湿侵袭、冒雨涉水、久居湿地。
- 内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劳欲过度、情志不畅。
三、分类与临床表现
根据饮停部位不同,痰饮分为四类:
- 痰饮(狭义):停于胃肠
- 症状:心下痞闷、呕吐清水、肠鸣漉漉、形体消瘦。
- 悬饮:停于胁下
- 症状:胸胁胀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
- 溢饮:溢于肌肤
- 症状:肢体浮肿、身体沉重、无汗或伴咳喘。
- 支饮:支撑胸肺
- 症状: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形如水肿。
四、治疗与调理
-
治疗原则
以温阳化饮为主,结合健脾、利水、祛湿等法。 -
常用方药
- 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 饮留胃肠证:甘遂半夏汤(半夏、甘遂、白芍等)。
-
生活调护
- 饮食:忌生冷、油腻、辛辣,宜清淡易消化。
- 起居:避风寒湿邪,注意保暖,适度运动。
五、相关疾病
痰饮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