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所致胃肠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流行病学资料
- 流行季节和地区:轮状病毒性肠炎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尤其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
- 接触史:了解患者是否有与轮状病毒感染者接触的历史,有助于诊断。
2. 临床表现
- 潜伏期:通常为2~3天,起病急。
- 主要症状:
- 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过20次/天。
- 发热: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
- 呕吐:常伴有呕吐。
- 其他症状:如腹胀、腹痛、恶心等。
3.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正常,少数偏高,分类淋巴细胞增加。
- 大便常规及培养:大便镜检大多无特殊发现,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 特异性诊断实验:
- 电子显微镜检测:粪便中的病毒颗粒。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核酸。
-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
4. 鉴别诊断
- 其他肠道感染性疾病:如诺如病毒、肠腺病毒等。
- 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等。
通过以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对轮状病毒所致胃肠炎进行诊断。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