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手术的情况
-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30%-58.3%),尤其是直径>2cm、广基、绒毛状或伴异型增生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内镜下切除(如EMR/ESD术)或外科手术。
- 直径>2cm的息肉:无论类型如何,均建议切除,以降低癌变风险。
- 家族性息肉病:多与遗传相关,需结合肠镜等检查及时手术。
- 已出现症状或并发症:如息肉导致出血、梗阻或疑似癌变时,需手术干预。
-
可观察或非手术的情况
- 增生性息肉:癌变率极低(通常<1%),若直径<1cm且无症状,可定期胃镜随访(如每年1次)。
- 胃底腺息肉:多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相关,癌变率极低,一般无需处理,除非有糜烂等异常。
- 小息肉(直径<0.5cm):可内镜下夹除或择期处理,无需立即手术。
-
其他治疗方式
- 药物治疗: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胃酸过多引起的息肉,需根除Hp或使用抑酸药,但无法直接消除息肉。
- 内镜下治疗:包括高频电凝、激光、氩离子凝固术等,适用于较小或表浅的息肉,创伤小且恢复快。
总结:发现胃息肉后,首要步骤是病理活检明确类型。腺瘤性息肉及高危息肉需积极手术,增生性息肉可观察,具体方案需结合医生评估。术后需定期复查,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以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