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镜检查(胃镜)
-
直接观察
胃镜是诊断胃息肉的“金标准”,可直观显示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如山田分型)及表面特征(光滑、糜烂、溃疡等)。- 山田分型:根据息肉形态分为Ⅰ~Ⅳ型,如Ⅰ型(扁平形)、Ⅱ型(半球形)、Ⅲ型(亚蒂形)、Ⅳ型(带蒂形)。
- 恶性征象:若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结节或颜色不均,需警惕癌变可能。
-
活检与病理分析
- 内镜下取活检是确诊的关键,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类型(如增生性、腺瘤性、炎性等)及是否存在异型增生或癌变。
- 病理分型与癌变风险:
- 增生性/炎性息肉:癌变率低(约0.4%)。
-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管状腺瘤1%~5%,绒毛状腺瘤10%~60%)。
- 错构瘤性息肉:多为良性,但需结合基因检测。
二、影像学检查
-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适用于无法耐受胃镜的患者,可发现较大息肉,但敏感性较低,多用于初步筛查。 - 超声内镜(EUS)
评估息肉起源层次(黏膜层、黏膜下层或肌层),辅助鉴别良恶性。
三、实验室检查
- 幽门螺杆菌(Hp)检测
Hp感染与胃息肉(尤其是增生性息肉)密切相关,检测方法包括呼气试验、血清学或粪便抗原检测。 - 肿瘤标志物
如CEA、CA19-9等,辅助评估恶性风险,但特异性较低。
四、诊断流程与注意事项
- 无症状患者:多在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需结合病理结果制定随访计划。
- 有症状患者:若出现上腹痛、黑便、贫血等,需优先排除胃癌、胃溃疡等器质性疾病。
- 随访建议:
- 良性息肉:直径<1 cm且无异型增生者,建议1~3年复查胃镜。
- 高风险息肉(如腺瘤性、直径>2 cm):需内镜下切除并定期随访。
总结
胃息肉的诊断需结合内镜表现、病理结果及Hp感染情况,早期发现并干预可显著降低癌变风险。建议高危人群(如长期服用抑酸药、Hp感染、家族史)定期接受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