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肌肉活检结果,具体如下:
-
病史:有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治疗史,或大剂量短期应用史。
-
临床表现:慢性型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盆带肌无力,并逐渐进展,波及肩胛带肌和四肢近端肌群,主观肌无力症状往往较客观的肌力检查为重,肌痛常见,类固醇减量后肌痛消失;急性型起病急骤,广泛累及四肢肌群及呼吸肌,表现为严重的全身性肌无力和呼吸困难,腱反射正常或减弱,甚至消失。
-
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酶大多正常,但急性类固醇肌病早期血清CK常增高,严重肌肉坏死可伴CK水平显著升高;尿肌酸排泄量明显增加,且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是诊断类固醇肌病的一项敏感指标。
-
肌电图检查:无特异性,可发现肌病特征,常见肌纤维震颤。慢性类固醇肌病EMG正常或呈轻微肌源性损害,无自发电位;急性型可伴有大量的自发活动。
-
肌肉活检:慢性型可发现肌纤维大小轻微改变,可伴Ⅱ型纤维萎缩,很少肌纤维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电镜发现线粒体聚积及糖原、脂质沉积,伴轻度肌纤维失用性萎缩;急性型显示不同程度的肌纤维坏死和空泡变性,主要累及Ⅱ型纤维,常有明显的粗肌丝肌凝蛋白丢失。
-
其他辅助检查:部分患者还可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电解质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总的来说,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肌肉活检等多方面的结果,才能准确诊断类固醇肌病。由于该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