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具体标准如下:
一、临床诊断依据
-
暴露史
- 有明确摄入霉变食物(如花生、玉米、谷物、坚果等)的病史。
- 高发于阴雨季节或食品储存条件较差的地区。
-
典型症状
- 急性中毒: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随后出现黄疸、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腹水等肝损伤表现。
- 慢性中毒:长期低剂量暴露可能表现为体重减轻、皮肤出血、肝肾功能异常,甚至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
高危人群特征
- 儿童(尤其1~3岁)更易中毒。
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毒物检测
- 血液/尿液检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黄曲霉毒素B1及其代谢产物浓度。
- 食物样本检测:对可疑食物进行毒素含量分析,确认污染源。
-
肝功能评估
-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显著升高,胆红素水平异常。
-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或CT显示肝脏肿大、脂肪变性、坏死或肝硬化表现。
三、鉴别诊断
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如:
- 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等)
- 药物性肝损伤
- 其他真菌毒素中毒(如赭曲霉毒素)
四、确诊标准
满足以下条件可确诊:
- 有明确黄曲霉毒素暴露史;
- 存在典型肝损伤症状及实验室证据(如ALT/AST升高、黄疸等);
- 血液、尿液或食物样本中检出黄曲霉毒素。
五、注意事项
- 慢性中毒早期症状隐匿,需结合长期饮食史及定期肝功能筛查。
- 黄曲霉毒素B1为强致癌物,确诊后需长期随访监测肝功能和癌症风险。
(注:具体诊断需由医疗机构依据标准流程执行,本文内容不替代专业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