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盏积水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形态学评估及分级标准综合判断,具体如下:
一、影像学诊断标准
-
超声检查
- 肾盏扩张表现为肾窦回声分离,肾盏内出现无回声液性暗区;
- 需与生理性肾窦分离(如憋尿、妊娠)鉴别,病理性肾盏积水通常伴随肾盂扩张,且分离宽度持续存在。
-
CT/MRI检查
- 通过增强CT或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可清晰显示肾盏形态异常、扩张程度及梗阻部位;
- 增强CT还可评估分肾功能,判断积水对肾实质的压迫程度。
-
核医学检查
- 放射性同位素肾动态显像(如ECT)用于评估肾盏积水导致的功能损害,明确分侧肾功能。
二、形态学分级标准
肾盏积水的严重程度通常与肾积水分级关联:
- 轻度积水:仅部分肾盏扩张,肾盂分离宽度≤15mm,肾实质厚度正常;
- 中度积水:肾盏普遍扩张呈“花瓣样”或“烟斗状”,肾盂分离宽度>15mm,肾实质轻度变薄;
- 重度积水:肾盏融合成囊状,肾盂肾盏界限消失,肾实质显著变薄或萎缩。
三、辅助诊断依据
- 临床表现:腰痛(钝痛或放射痛)、腹部包块、尿量减少或血尿等症状可提示肾盏积水可能;
- 实验室检查:尿液分析发现红细胞、白细胞或蛋白尿,提示合并感染或肾功能损害;
- 病因评估:需排查结石、肿瘤、先天性狭窄等梗阻因素,结合病史(如泌尿系统疾病)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
需排除生理性肾盂分离(如大量饮水后)及其他类似影像表现的疾病(如肾囊肿、肾盂旁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