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局部皮肤反应
- 疼痛:被咬部位可能出现刺痛或灼热感,这是千足虫毒液刺激神经末梢的表现。
- 瘙痒与红肿:炎症因子释放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伴随瘙痒、红斑或水肿。
- 坏死组织: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局部皮肤坏死,呈现黑色或褐色斑块。
2. 全身性症状
- 发热:若毒液引发免疫反应,可能出现体温升高、乏力。
-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窝等部位,可能伴随压痛。
- 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极少数对毒液过敏者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呼吸急促等严重反应。
3. 处理建议
- 立即清洁伤口:用肥皂水冲洗被咬处,避免感染。
- 观察48小时:多数轻微症状会在1-3天内缓解,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 疼痛持续加剧或超过72小时未缓解
✅ 出现全身发热、头晕、恶心
✅ 皮肤大面积红肿、起水疱或坏死
✅ 呼吸困难、面部肿胀。
特别提醒:千足虫本身不携带神经毒素,但个体可能对其分泌物过敏。清明期间户外活动建议穿长袖衣裤,携带驱虫剂,避免直接触碰虫体。若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到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