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石性肠梗阻是一种由于肠内结石(如植物性、毛发性、药物性等)堵塞肠腔而引起的肠梗阻类型。以下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及特点:
1. 常见症状
肠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与胆石性肠梗阻相似,主要症状包括:
- 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
- 呕吐:
- 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
- 后期可能为反流性呕吐,呕吐物可能为粪样肠内容物。
- 腹胀:梗阻发生后逐渐出现,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
-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时,排气排便完全停止。
- 腹部肿块:有时可在腹部触及肿块,多位于脐周。
2. 梗阻部位及后果
- 梗阻部位多见于回肠末端,少数病例可见于十二指肠、结肠、直肠等部位。
- 当肠石擦破或压迫肠黏膜时,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肠扭转、肠壁坏死甚至穿孔,严重者可形成弥漫性腹膜炎。
3. 肠石分类及形成原因
- 植物性肠石:主要由未消化的植物纤维、果核等形成。
- 毛发性肠石:多见于有吞食毛发习惯的人群。
- 药物性肠石:因长期服用含钙、磷、镁等药物在肠道内形成的不溶性硬块。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通过症状表现、腹部触诊、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等手段确诊。
- 治疗:
- 部分患者经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口服液状石蜡等非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
- 大多数患者仍需手术治疗以移除肠石,防止并发症。
总结
肠石性肠梗阻的典型表现包括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梗阻部位多见于回肠末端。肠石的形成原因多样,治疗方式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避免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