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形成机制涉及多种病因和诱发因素。以下从定义、形成机制、常见病因及诱发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 定义
小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心室的一种快速而异常的心律,通常表现为心室率显著加快,可达每分钟150-250次,持续时间可从几秒到数分钟不等。该病症在婴幼儿和儿童中可能表现为突然烦躁不安、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2. 形成机制
小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形成机制主要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
- 异位起搏点:室性心动过速通常起源于心室的特殊传导系统(如希氏束分支以下)或心室肌的异位起搏点,导致连续的异位心搏。
- 折返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心室内可能存在异常的传导通路,导致电信号在心室内反复循环,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
3. 常见病因
小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器质性心脏病:
- 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
-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
- 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 电解质紊乱和代谢障碍:
- 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
- 酸碱失衡。
- 药物和毒物作用:
- 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 其他药物中毒或过敏反应。
- 全身性疾病:
- 严重感染、缺氧、重度窒息等可能导致心肌损伤,进而引发室性心动过速。
4. 诱发因素
除了上述病因,以下因素也可能诱发小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可能改变心脏的生理结构,导致电传导异常。
- 情绪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 缺氧:缺氧可导致心脏结构重塑和电传导通路异常。
5. 总结
小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病因和诱发因素。其核心机制包括异位起搏点的异常活动和可能的折返机制。器质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药物毒性、感染及缺氧等均可能参与其中。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
如果您需要进一步了解或具体指导,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心血管内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