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良性狭窄的处理需根据狭窄程度、病因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选择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一、药物治疗
- 抗纤维化药物:如熊去氧胆酸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用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抗代谢药(如5-氟尿嘧啶)可下调胶原蛋白表达,减轻纤维化。
- 抗炎与免疫调节: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适用于IgG4相关性疾病,干扰素-γ可抑制肌性纤维母细胞增殖。
二、内镜治疗(一线方案)
- 球囊扩张术:通过内镜下球囊扩张狭窄段,短期缓解梗阻,适用于轻中度狭窄(尤其是炎症性狭窄)。
- 支架植入术:放置塑料或金属支架维持胆管通畅,需定期更换以防堵塞。
三、介入治疗
-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胆汁,快速缓解急性梗阻或感染,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 窦道扩张联合胆道镜治疗:如超声精准穿刺肝内胆管后,梯度扩张窦道并置入引流管,硬质胆道镜直视下活检或修复狭窄。
四、手术治疗
- 胆肠吻合术:重建胆汁通道,适用于严重狭窄或内镜治疗失败者(如术后瘢痕、先天性畸形)。
- 胆管修复/重建术:包括端端吻合、肝管成形术等,需结合患者耐受情况选择。
五、其他注意事项
- 个体化选择:高龄或合并症患者优先微创治疗(如内镜或介入);复杂病例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
- 术后管理:定期复查肝功能、影像学及支架状态,调整饮食(低脂高纤维)以降低复发风险。
总结:胆管良性狭窄的治疗呈阶梯化,优先微创手段(药物、内镜、介入),手术作为最后选择。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动态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