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处理需结合病因治疗、营养支持、药物干预及综合管理,具体方案如下:
一、病因治疗
-
饮食调整
- 停用不耐受食物:如乳糖不耐受患儿改用无乳糖奶粉,麸质不耐受需避免含麸质食物。
- 选择易消化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纤维食物,增加米粥、熟蔬菜等低刺激食物,少量多餐。
-
补充消化酶
- 根据缺乏类型补充相应酶制剂,如乳糖酶、胰酶肠溶胶囊等,促进营养吸收。
-
控制感染
- 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时,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或抗寄生虫药物。
二、药物治疗
-
调节肠道功能
- 使用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 腹泻频繁者可用蒙脱石散收敛止泻。
-
激素与免疫调节
- 重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病例,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改善吸收功能。
三、营养支持
-
静脉营养
- 严重营养不良或无法经口进食时,通过静脉输注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等补充营养。
-
口服营养剂
- 选用水解蛋白奶粉、中链脂肪酸奶粉等易吸收配方,针对性补充维生素A、D、B12及铁、锌等微量元素。
四、中医辅助调理
-
中药治疗
- 脾胃虚弱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健脾丸等健脾益胃。
-
物理疗法
- 推拿、针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改善消化功能。
五、监测与护理
-
定期评估
- 监测体重、血常规、电解质及营养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
家庭护理
- 避免交叉感染,保证饮食卫生,逐步增加运动量以促进肠道蠕动。
注意事项
- 治疗方案需个体化,根据患儿年龄、病因及营养状况调整。
- 若原发病为炎症性肠病等,需优先控制原发疾病。
通过以上综合管理,多数患儿症状可逐步缓解,但需长期随访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