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螺菌病的病原体为小螺菌(一种棒状螺旋形微生物),主要寄生在鼠类、鸡等啮齿动物体内。人类通过以下方式感染:- 被携带小螺菌的动物咬伤或抓伤,病原体通过伤口侵入人体;
- 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或血液后未及时清洁,也可能通过皮肤黏膜感染。
-
发病机制
小螺菌侵入人体后,沿淋巴管扩散至局部淋巴结,引发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随后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导致周期性发热、寒战等症状。病菌的反复入血会引起全身性中毒反应,如头痛、肌痛、皮疹等。 -
高危人群
- 长期接触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的人群(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农民);
- 生活在鼠类密集区域的居民;
- 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更易加重。
-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 局部反应:咬伤处疼痛、肿胀、坏死,形成水疱或溃疡;
- 全身症状:寒战高热(可达40℃以上)、淋巴结肿大、皮疹(暗红色斑丘疹为主);
- 严重者可能出现心内膜炎、脑膜炎、肝肾损害等并发症。
-
预防与治疗
- 预防:灭鼠、避免被动物咬伤,接触动物后及时消毒伤口;
- 治疗:首选青霉素抗生素,疗程通常7天,重症需延长至3-4周。
综上,螺菌病的形成是小螺菌通过动物咬伤或接触传播→侵入人体→引发局部与全身感染的过程,及时处理伤口和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