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剂治疗引起的食管损害危害程度因多种因素而异,具体如下:
- 食管溃疡:是食管硬化剂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10%-90%。小的食管溃疡通常是治疗后结果良好的征象,有利于曲张静脉闭塞,防止再出血。但大而深的溃疡危害较大,往往与出血、穿孔及食管狭窄有关。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血管外注射硬化剂剂量过大或反复在同一点注射。
- 食管狭窄:是硬化剂治疗的后期表现,可在几周或几个月后出现。硬化剂造成的组织炎症反应是导致食管狭窄的主要因素,治疗次数越多、剂量越大、沿管周重复注射部位越多,发生狭窄的几率越大。持久和较大的溃疡往往以纤维化方式愈合,易发生食管狭窄,进而导致吞咽困难,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营养摄入。
- 食管穿孔:是硬化剂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 0%-4%,平均约 1%。穿孔多发生于较深的溃疡和检查时的创伤,常发生于硬化剂治疗后数天至 2 周左右。发生因素与注射于血管外的硬化剂剂量过大、注射过深、活动性出血以及与三腔二囊管压迫并用等有关。食管穿孔可引起纵隔炎、纵隔气胸、胸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 食管血肿:在硬化剂治疗的并发症中较少见。由于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以及凝血机制紊乱,食管黏膜下的无菌性炎症可导致血肿形成。每次硬化剂注射量的大小、注射动作是否轻柔也与食管血肿的产生有关。较小的血肿可能自行吸收,但较大的血肿可能压迫食管,导致吞咽困难,还可能引发感染等并发症。
总体而言,硬化剂治疗引起的食管损害如果能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的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危害相对可控。但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