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源与感染途径
胃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传染源包括肺结核或肠结核患者的痰液、口腔分泌物等。结核菌可通过以下途径侵入胃壁:- 直接侵入:咽下的结核菌直接侵犯胃黏膜。
- 血液或淋巴传播:结核菌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侵入胃壁。
- 邻近器官蔓延:胃附近的淋巴结核或腹膜结核直接扩散至胃部。
-
易感因素
- 免疫力低下:身体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皮质类固醇)或营养不良会削弱抵抗力,增加结核菌感染风险。
- 胃部环境特点:胃黏膜较完整、胃壁淋巴滤泡较少且排空快,通常能减少结核菌滞留,但若存在上述诱因,仍可能感染。
-
病理机制
结核菌侵入后,可能引发以下病理改变:- 溃疡型(最常见):胃黏膜形成浅表性溃疡,边缘不规则,可能穿透肌层导致幽门梗阻或出血。
- 肿块型:炎症增生形成肿块,可能阻塞幽门。
- 粟粒结节型:胃壁各层散在结核结节,多见于全身性结核感染。
-
临床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上腹不适、反酸、嗳气,腹痛与进食无关。若合并幽门梗阻,可能出现午后或夜间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食物。
总结:胃结核的形成是结核菌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胃壁,并在免疫力低下等诱因下引发感染的结果。其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如X线钡餐、胃镜)及病理检查(如抗酸染色、PCR检测)。治疗以抗结核药物为主,严重并发症需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