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 熊去氧胆酸:可促进胆汁排泄,改善肝功能,尤其适用于新生儿和早期患者。
- 保肝药物:如水飞蓟素、多烯磷脂酰胆碱等,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辅助改善肝脏损伤。
- 抗病毒治疗:若合并病毒感染性肝炎(如乙肝),需使用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等药物控制病毒复制。
- 其他对症药物:如生长抑素、奥美拉唑等,用于控制出血或门脉高压症状。
二、支持治疗
-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
-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饮酒、戒烟,减少肝脏负担;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 并发症管理:
- 腹水:使用螺内酯、呋塞米等利尿剂。
- 肝性脑病:限制蛋白质摄入,使用乳果糖降低血氨。
三、手术治疗
- 肝移植:适用于晚期肝功能衰竭或严重并发症患者,可替代病变肝脏并矫正代谢缺陷。
四、其他治疗
- 基因治疗:目前处于研究阶段,通过修正肝细胞内的α1-抗胰蛋白酶基因缺陷,有望成为未来治疗方向。
- α1-抗胰蛋白酶增补治疗:静脉输注外源性α1-抗胰蛋白酶,但可能加重肝脏病变,需谨慎评估。
注意事项
- 定期监测:包括肝功能、肺功能及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避免药物滥用: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能加重肝损伤,需禁用。
综上,该病需个体化治疗,早期以药物和支持治疗为主,晚期需考虑肝移植。建议在消化内科或肝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