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节扫墓时被蠓虫(俗称“小咬”)叮咬后,可能会引发红肿、瘙痒甚至水疱。以下是科学有效的处理步骤和预防建议:
一、被咬后的应急处理
-
清洁伤口
- 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叮咬处,减少细菌感染风险。
- 避免抓挠,以免抓破皮肤引发感染。
-
止痒消肿
- 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患处10-15分钟,缓解瘙痒和肿胀。
- 外用药物:涂抹含 炉甘石洗剂 或 低浓度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若瘙痒严重,可口服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 天然缓解:可临时用稀释的盐水或芦荟胶冷敷(但效果有限,优先用药)。
-
预防感染
- 若皮肤破损,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
- 出现化脓、持续红肿发热,需就医,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
二、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 大面积红肿、水疱溃烂、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等过敏反应。
- 儿童或敏感体质者症状加重时,避免自行用药,咨询医生。
三、预防蠓虫叮咬
-
穿着防护
- 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免鲜艳颜色吸引昆虫。
- 裤脚、袖口扎紧,减少暴露。
-
使用驱虫剂
- 选择含 避蚊胺(DEET) 或 派卡瑞丁 的驱蚊液,喷洒在衣物和外露皮肤(避开伤口)。
- 蠓虫对普通蚊香不敏感,需选用针对小型飞虫的驱虫产品。
-
避开活跃时段
- 蠓虫多在清晨、傍晚活动,尽量避开此时段扫墓。
- 避免在草丛、潮湿处长时间停留。
注意事项
- 民间偏方(如牙膏、大蒜涂抹)可能刺激皮肤,谨慎使用。
- 蠓虫叮咬后反应因人而异,敏感体质者建议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
及时处理可缓解不适,但预防措施更为关键。扫墓时做好防护,减少被叮咬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