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哮喘持续状态等。这些疾病可能造成胸腔压力改变,导致左心房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也可能使机体处于低氧状态,心搏出量下降,进而刺激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脑肿瘤、脑外伤、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管病变等。这些病症会影响下丘脑或垂体的功能,导致抗利尿激素调节功能紊乱,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
-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十二指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胸腺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抗利尿激素,属异源性激素分泌肿瘤,不过这种情况在小儿中少见。
-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如氯磺丙脲、长春新碱、安妥明(氯贝丁酯)、噻嗪类、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舍曲林)、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降压药(如氯沙坦)等,可使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的敏感性增强,或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细胞,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 其他因素:如特发性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原因可能是该阶段生长激素需求量较多所致,随着年龄增长多数可自愈。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影响体内激素的正常代谢,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也可引起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