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从出生到12个月的发育是一个非常迅速的过程,包括身高、体重、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发育。以下是0到12个月婴儿的发育标准:
身高和体重标准
0月龄(出生时)
- 身高:男婴平均46.8-52.8厘米,女婴平均46.4-52厘米。
- 体重:男婴平均3.25-4.18公斤,女婴平均2.54-4.1公斤。
1月龄
- 身高:男婴平均48.7-60.7厘米,女婴平均47.6-59.7厘米。
- 体重:男婴平均2.9-6.6公斤,女婴平均2.7-6.3公斤。
2月龄
- 身高:男婴平均54.3-63.3厘米,女婴平均51.1-64.1厘米。
- 体重:男婴平均4.47-7.14公斤,女婴平均4.15-6.6公斤。
3月龄
- 身高:男婴平均59.7-64.3厘米,女婴平均58.4-62.8厘米。
- 体重:男婴平均5.97-7.51公斤,女婴平均5.47-6.87公斤。
6月龄
- 身高:男婴平均62.4-73.2厘米,女婴平均60.6-71.2厘米。
- 体重:男婴平均5.9-9.8公斤,女婴平均5.5-9.0公斤。
9月龄
- 身高:男婴平均65.7-76.3厘米,女婴平均63.7-74.5厘米。
- 体重:男婴平均6.9-10.8公斤,女婴平均6.3-10.1公斤。
12月龄
- 身高:男婴平均70.3-78.9厘米,女婴平均68.9-77.5厘米。
- 体重:男婴平均8.6-12.2公斤,女婴平均8.1-11.6公斤。
神经发育进程
1月龄
- 大动作:能部分控制头部,四肢可以弯曲。
- 精细动作:无规律、不协调,小手经常握紧拳头。
- 语言能力:能哭叫,可能会自觉笑起来,会与别人眼神交流,自己会发出细小的喉音,会倾听说话声。
- 认知能力:对声音有反应,可能会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转过去,听见铃声时会减少全身活动,被抱时会安静下来。
2月龄
- 大动作:四肢更佳放松,平躺时可轻微抬头,俯卧时头可抬离床面。
- 精细动作:小手部分打开,会抓大人的手指,眼睛会跟随大人移动。
- 语言能力:能发出「咕咕」声,能与人保持眼神接触。
- 认知能力:能微笑回应,也许还能大笑,表现出快乐、悲伤等情感,能立刻注意到大的玩具或物品,喜欢触摸身边的物品。
3月龄
- 大动作:可从仰卧位变成侧卧位,俯卧时可抬头45度;抱直时头比较稳当。
- 精细动作:两手可握在一起,抓着东西会摇晃。
- 语言能力:开始咿呀发音,能笑出声音。
- 认知能力:见人会笑,可追看物体,头可随看到的物品或听到的声音转动180°,开始注意自己的手。
4月龄
- 大动作:会翻身,能较好地头部控制(俯卧时可抬头90度),俯卧时能用胳膊撑起来。
- 精细动作:会伸手抓住物品,能握住并摇晃拨浪鼓。
- 语言能力:总会随着声音转向、找到声源,会牙牙学语比如(比如啊,哦)。
- 认知能力:会尽情大笑,根据不同需要发出不同哭声,会用肢体动作表示自己想要什么。
5月龄
- 大动作:扶腋下能站直,轻拉腕部即可坐起,独坐时头身向前倾。
- 精细动作:会抓住活动的玩具,能两手各握一玩具,可以伸手够取比如悬挂的玩具。
- 语言能力:可以喃喃发出单词音节,会注意说话者的口型。
- 认知能力:能辨别人声,能认识熟人和陌生人。
6月龄
- 大动作:不用手支撑就可以自己坐,能够灵活翻身。
- 精细动作:能准确地够到目标。会用整只手把东西抓起,尝试用拇指和食指捏起一些较小的东西。
- 语言能力:可以含糊地发出“baba”、“mama”的声音。
- 认知能力:表情更丰富了,喜欢模仿大人的表情和声音。
7月龄
- 大动作:开始爬行,能独立久坐,会玩小物品,会自己握着东西吃。
- 精细动作:能开始手拿食物往嘴里塞,会拍打玩具,扔玩具,看着玩具掉地上。
- 语言能力:能叫“爸爸妈妈”等声音,但是不会分辨人物。
- 认知能力:能听懂自己的名字,听到自己的名字会有反应。
8月龄
- 大动作:可以扶物站立,会自己坐起来、躺下去,会拍手。
- 精细动作:能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会重复各种声音。
- 认知能力:会观察大人的动作和表情,开始对物体有一定的认知。
9月龄
- 大动作:会爬,试着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站立。
- 精细动作:有些宝宝可以清楚地说出爸妈,还可以听懂爸妈说的话。
- 认知能力:会区分东西,会挥手。
10月龄
- 大动作:能独立站起来片刻,偶尔能走几步,可以自己抱着奶瓶喝奶。
- 精细动作:能听懂家长的语音行动,会的词汇比较少。
- 认知能力:会挥手再见。
11月龄
- 大动作:能爬台阶,可以自己捡东西,会翻书。
- 精细动作:有意识地发一个字的声音。
- 认知能力:喜欢看人玩耍。
12月龄
- 大动作:不用扶着东西就可以站立、能够扶物行走,甚至自己独立行走。
- 精细动作:能叫出物品的名字,比如苹果、妈妈等。
- 认知能力:向宝宝要东西会给,会表达自己的喜恶。
每个宝宝的发育情况都有个体差异,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如果您对宝宝的发育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儿科医生以获取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