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 P - R 综合征是预激综合征的一种类型,治疗药物的选择需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个体情况而定,没有绝对 “最管用” 的药物,常用药物如下:
- 普罗帕酮:属于 ⅠC 类抗心律失常药,能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可用于终止短 P - R 综合征引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发作。一般口服剂量为每次 100 - 200 毫克,每 6 - 8 小时一次。但可能会有口干、舌唇麻木、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患者禁用。
- 维拉帕米:是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钙离子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从而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常用剂量为 5 - 10 毫克,稀释后缓慢注射。口服一般每次 40 - 120 毫克,每日 3 - 4 次。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忌用。
- 胺碘酮:属于 Ⅲ 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可用于治疗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短 P - R 综合征相关的心律失常。静脉注射负荷量一般为 150 毫克,10 分钟内注入,随后以 1 - 1.5 毫克 / 分钟维持。口服负荷量通常为每日 600 毫克,分 2 - 3 次服用,维持量为每日 100 - 400 毫克。不过,胺碘酮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肝功能损害、角膜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不宜使用。
对于短 P - R 综合征患者,药物治疗只是一方面,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通过射频消融术等非药物方法进行根治。在用药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依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