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栓塞性损伤
- 赘生物脱落栓塞
感染性心内膜炎形成的赘生物脱落后,可随血流进入肾动脉分支,导致肾梗死或局灶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腰痛、血尿及肾功能急剧恶化。 - 肾动脉栓塞
除赘生物外,感染引发的血栓可直接阻塞肾动脉,导致急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
二、免疫复合物介导损伤
病原体与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发免疫复合物性肾炎,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及水肿。部分严重病例可进展为急进性肾炎,伴新月体形成。
三、感染直接扩散
病原体经血行播散至肾脏,可形成肾脓肿,伴发热、腰痛及肾区叩痛。
四、药物或原发疾病影响
- 肾毒性药物
治疗中使用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抗生素可能直接损伤肾脏。 - 原有肾脏疾病
如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可因免疫力低下加重感染及肾损害风险。
五、血流动力学异常
瓣膜损毁导致的心力衰竭或低灌注状态,可减少肾血流,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或间质性肾炎。
六、其他机制
- ANCA相关性血管炎:少数病例中,免疫异常可引发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肾血管炎。
- 肾乳头坏死:长期缺血或感染可导致肾乳头结构破坏。
总结
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是栓塞、免疫反应、感染扩散、药物毒性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结合抗感染治疗、免疫调节及肾功能保护进行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