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染源与摄入途径
黄曲霉素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常见于温暖潮湿环境中发霉的粮食(如花生、玉米、大米)及奶制品。当人们误食被这些毒素污染的食物后,毒素会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 -
毒性作用机制
黄曲霉素对肝脏和肾脏有严重损害:- 肝脏损伤:毒素在肝脏中代谢,导致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或坏死,并引发胆管纤维化,长期可能诱发肝癌。
- 肾脏损伤:毒素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坏死和管型形成。
- 致癌性:黄曲霉素B1是毒性最强的类型,被列为1类致癌物,长期低剂量摄入可显著增加肝癌风险。
-
高危人群与环境因素
- 儿童、老年人因免疫力较弱或辨识能力差,更易误食污染食物。
- 生活在温暖潮湿地区的人群,食物霉变风险高,中毒概率相应增加。
- 农业活动中接触污染的农作物或饲料,也可能通过粉尘吸入毒素。
-
中毒类型与表现
- 急性中毒:食用高污染食物后,短期内出现呕吐、腹痛、黄疸、肝衰竭甚至昏迷。
- 慢性中毒:长期摄入低剂量毒素,导致体重下降、发育不良、肝硬化等。
预防关键: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妥善保存粮食,选择正规渠道产品,并加强餐具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