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源性肾损害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肝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和肝肾综合征等,不同类型的肝源性肾损害其典型症状有所差异,以下是具体介绍: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 肾脏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可伴有血尿,部分患者会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水肿通常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
- 肝脏表现:多数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证据,部分患者可能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黄疸等症状,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等。
- 肝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 肾脏表现: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蛋白尿、镜下血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水肿、高血压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出现少尿、无尿、恶心、呕吐、乏力等尿毒症表现。
- 肝脏表现:有肝硬化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如肝功能减退表现为面色晦暗、黄疸、蜘蛛痣、肝掌等,门静脉高压表现为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
- 肝肾综合征
- 肾脏表现:主要为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出现少尿或无尿(尿量<400ml/d 或<100ml/d),血肌酐、尿素氮进行性升高,同时可伴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如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 肝脏表现:多有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失代偿期、重型肝炎等,患者常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如黄疸加深、腹水难以控制、肝性脑病等。
肝源性肾损害的症状复杂多样,且个体差异较大,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