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染途径
- 消化道感染:约90%的肠结核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肺结核患者吞咽含菌痰液、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未严格消毒餐具)或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乳制品,均可能导致结核杆菌侵入肠道。
- 血行播散:粟粒型肺结核患者的结核杆菌可通过血液传播至肠道,尤其是回盲部(因血供丰富且淋巴组织密集)。
- 直接蔓延:腹腔内其他器官(如女性生殖器、肾脏)的结核病灶可直接侵犯肠道,形成肠结核。
2. 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侵入肠道后,与肠道黏膜接触并引发免疫反应:
- 溃疡型肠结核:结核杆菌侵犯淋巴组织,形成干酪样坏死和溃疡,多见于回盲部。因回盲部淋巴丰富且肠内容物停留时间长,感染风险高。
- 增生型肠结核:免疫力较强时,结核杆菌引发肉芽肿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壁增厚、狭窄,甚至肠梗阻。
3. 易感因素
结核病的发生需结核杆菌数量多、毒力强,同时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如长期劳累、营养不良)或肠道功能紊乱(如肠内容物淤滞)会削弱局部抵抗力,促进发病。
综上,肠结核的形成是结核杆菌通过消化道、血行或直接途径感染肠道,并在特定解剖部位(如回盲部)引发免疫病理反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