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药物治疗(核心基础)
- 改善心功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等,可逆转心肌重构、降低死亡率。
- 缓解症状: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水肿,正性肌力药物(如地高辛)增强心肌收缩力。
- 抗凝治疗:对合并房颤或栓塞史患者,需使用华法林或达比加群预防血栓。
2. 手术治疗(终末期选择)
- 心脏移植:适用于药物无效的终末期患者,需严格评估供体匹配和术后免疫排斥风险。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三腔起搏器协调心室收缩,改善泵血功能。
- 左室辅助装置: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治疗,帮助维持血液循环。
3. 心脏康复治疗(长期管理)
- 休息与运动:急性期需卧床减少心脏负荷,稳定后可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有氧运动。
- 饮食控制:严格低盐(钠<3g/天)、限水(1.5-2L/天),减轻水肿。
- 心理干预:通过正念冥想、心理辅导缓解焦虑,提高治疗依从性。
4. 并发症管理
- 心律失常: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时植入ICD预防猝死。
- 感染防控:注意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注意事项:
- 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 定期复查心脏超声、BNP等指标,动态评估病情。
- 戒烟限酒、控制体重(BMI<24kg/m²),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目前研究显示,规范治疗下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50%,10年生存率约25%。建议尽早到心血管专科制定个体化方案,结合中西医治疗手段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