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
-
血管内皮损伤
当血管壁受损(如外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内皮下胶原暴露,血小板通过黏附分子(如von Willebrand因子)迅速黏附于胶原表面,并发生肿胀、释放ADP、血栓素A2等物质,吸引更多血小板聚集形成可逆性血小板小堆。 -
凝血系统激活
- 内源性途径:胶原激活凝血因子XII,启动凝血级联反应。
- 外源性途径: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直接激活因子X。
最终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包裹血小板和红细胞,血栓逐渐变为不可逆。
-
血栓扩展与稳定
血小板小梁不断堆积,下游血流形成漩涡,促使新血栓形成。纤维蛋白网与血细胞交织,最终形成稳定血栓。同时,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吸引纤维母细胞,促进血栓机化。
二、血栓的类型与形态
根据形成部位和血流状态,血栓可分为四类:
- 白色血栓
常见于心瓣膜、动脉,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构成,呈灰白色结节状,与血管壁紧密黏附。 - 混合血栓
静脉内血流缓慢时形成,血小板小梁与纤维蛋白网交替层叠,呈灰红相间的层状结构(如静脉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 红色血栓
多发生于静脉阻塞尾部,纤维蛋白网内充满红细胞,肉眼呈暗红色,干燥后易脱落引发栓塞。 - 透明血栓
仅见于微循环(如毛细血管),由纤维蛋白构成,需显微镜观察,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 血管损伤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外伤等直接破坏血管内皮,触发凝血反应。 - 血流异常
久坐、术后卧床等导致血流缓慢,易形成静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则引发动脉血栓。 -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肿瘤、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等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风险。
四、血栓的危害与预防
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心肌梗死等致命性疾病。预防需控制高血压、戒烟、适度运动,并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