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了解其形成过程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感染途径
- 呼吸道传播: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释放的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被健康人吸入,即可造成感染。
- 消化道传播:食入被结核分枝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未经消毒的带有结核杆菌的牛乳也可能导致感染。
- 皮肤伤口传播:皮肤有破损时,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伤口侵入人体。
潜伏感染
- 潜伏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多数人不会立即发病,细菌在体内处于静止状态,称为潜伏感染。潜伏期可能长达数年。
- 免疫反应: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可能重新激活,导致活动性肺结核。
免疫反应与病理变化
免疫损伤
- 炎症反应: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体内会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导致肺部出现炎症损伤、增生及干酪样坏死。
- 干酪样坏死:这是肺结核的典型病理特征之一,表现为肺部组织的坏死和空洞形成。
病理特征
- 炎症损伤与增生交替:肺结核的病理特征包括炎症损伤、增生及干酪样坏死交替进行,这些变化会破坏肺部的正常生理功能。
- 纤维化和钙化:约90%的原发感染没有症状,感染病灶会形成纤维化或钙化,不治而愈,但病灶内仍有一定量的结核分枝杆菌长期潜伏。
影响因素
免疫力
- 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婴幼儿、艾滋病感染者、化疗患者、糖尿病、营养不良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结核病。
-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营养不良、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结核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
- 居住环境:拥挤且不卫生、通风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增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风险。
- 职业暴露:矿工、建筑工人等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结核病。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
- 飞沫传播: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释放的飞沫被健康人吸入。
- 尘埃传播:痰液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土漂浮在空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接触传播
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肺结核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伤口侵入人体,并在免疫力下降时激活潜伏感染。影响肺结核发生的因素包括免疫力、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