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教授关于“中国式免费医疗”的提议近年来引发广泛讨论,其核心观点与争议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观点
- 医疗制度转型:主张将医疗从“市场化商品”回归“公共产品”属性,通过国家财政兜底实现患者看病时无需直接付费。她认为当前医疗体系过度市场化导致费用高企,政府应承担保障责任,公立医院应回归公益性。
- 成本效益分析:提出若全国推广福建三明医改模式,仅需8000亿/年即可实现免费医疗,而2024年实际医疗支出已达9万亿。其逻辑基于人口基数分摊(14亿人×600元/年/人)及减少过度医疗浪费。
- 经济与社会效益:认为免费医疗不仅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还能释放居民储蓄、刺激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优于直接发钱。
二、具体方案
- 财政路径:通过税收统筹医疗资金,替代个人直接支付,类比义务教育与公共交通的公共财政模式。
- 三明医改经验:以三明市为例,强调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压缩流通环节成本,优化医院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医保基金扭亏为盈。
- 分级诊疗设计:试点基层医疗机构“免费诊疗包”,引导常见病在社区首诊,缓解三甲医院资源挤兑。
三、争议与挑战
- 可行性争议:
- 成本核算质疑:反对者认为8000亿预算过于理想化,忽略地区差异、老龄化加剧及重症治疗成本。例如,2023年全国门诊量达95.4亿人次,人均年就诊7次,远超李玲假设的3次。
- 国际经验适用性:李玲援引印度、巴西等国案例,但批评者指出这些国家免费医疗普遍存在资源短缺、服务质量低下问题,与“高水平免费医疗”目标不匹配。
- 制度设计风险:
- 财政可持续性:若完全依赖财政投入,可能加剧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且需平衡医疗支出与其他公共服务投入。
- 激励机制缺失:免费医疗可能诱发过度需求(如“小病大治”),需配套严格的分级诊疗和转诊制度,但现行基层医疗能力不足制约实施效果。
四、李玲的立场重申
她强调当前医疗费用膨胀(7万亿→9万亿)与居民实际获得感脱节,根源在于“市场化路径依赖”,主张通过制度重构压缩流通环节灰色成本,而非简单增加投入。其观点在2025年国家医保局基层免费诊疗试点中部分落地,但全面推广仍需突破利益分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