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护条例是指一系列旨在保护和管理黑土地资源的法律和法规。这些条例旨在防止黑土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下是一些主要黑土地保护条例的详细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
法律概述
- 立法目的:为了保护黑土地资源,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适用范围:适用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相关区域范围内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耕地。
主要措施
- 保护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用养结合、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施策的原则。
- 保护措施:包括建立黑土地档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黑土地保护协调机制、建立用养结合、保护效果为导向的奖补机制等。
- 法律责任:禁止盗挖滥挖黑土资源、禁止非法出售黑土,违者除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外,视情节轻重并处每立方米五百元至二千元的罚款。
《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
条例概述
- 立法目的: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资源,防止黑土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 适用范围: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治理、修复等活动。
主要措施
- 保护原则: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全面保护、集约利用、用养结合、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施策的原则。
- 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属地负责、农业生产经营者实施、社会参与的机制。
- 保护措施:包括加强黑土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科学的耕作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科学施肥等。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
条例概述
- 立法目的:保护黑土地资源,防止黑土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 适用范围:适用于吉林省行政区域内的黑土地保护及有关的治理、修复、利用等活动。
主要措施
- 保护原则:遵循合理规划、保护优先、用养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 保护机制:建立政府主导、承包者与经营者实施、公众参与的保护机制。
- 保护措施:包括划定黑土地边界、实施农艺调控措施、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其他地方的黑土地保护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
- 条例概述:规范黑土地耕作层土壤剥离管理,促进黑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主要措施:包括制定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年度计划、规范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等。
其他省份
- 辽宁省、吉林省等地也出台了相应的黑土地保护条例,这些条例在保护原则、保护机制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与国家和地方的法律相衔接,进一步细化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实施细节。
黑土地保护条例的制定和修订是为了应对黑土地退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这些条例通过明确保护范围、建立保护机制、采取具体保护措施和明确法律责任,形成了全面、系统的黑土地保护体系。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协同努力,黑土地保护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