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调查对于黑土地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相关信息:
调查背景和原因
- 概念界定不明:不同土壤分类标准对黑土定义侧重点不同,缺乏统一分类标准,导致黑土概念及其分布范围存在争议,影响相关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应用性。
- 资源底数不清:耕地资源数据调查侧重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缺乏对黑土土壤的专门调查,且以往调查未针对黑土地资源开展专项调查、专题研究及建库分析,现有土壤数据精度低、信息不全。
- 资源退化程度不详:缺少对黑土资源状况及其演变趋势的持续、大面积跟踪监测,黑土质量保护、退化硬化及生态恶化等状况未得到及时阻止与有效治理。
调查相关工作进展
- 多部门开展调查:原国土资源部、原农业部、水利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原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在不同时期分别围绕黑土地的土壤类型、质量、退化和污染等做了一些调查与监测工作,但存在调查时间跨度大、内容不一致、布点差异大、成图比例尺跨度大以及缺乏统一基础数据平台等问题。
- 地方出台调查标准:如黑龙江省发布了《DB23_T 3712 - 2024 黑土地调查监测通用规则》,规定了黑土地调查监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准备工作、工作底图制作、黑土地调查监测、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成果检查、成果资料归档等相关内容,适用于黑龙江省黑土地调查监测工作。
- 最新项目启动:2025 年 3 月 25 日 —26 日,“黑土地新整治耕地土体构建与快速熟化关键技术” 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该项目将重点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配套创制相关产品,开展技术应用示范,构建东北地区新整治耕地现代工程技术体系。
调查内容
- 黑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以黑土地调查工作底图为基础,通过室内遥感解译与外业核查相结合的手段,调查区域黑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及分布等信息。
- 黑土地质量调查监测:以黑土地调查工作底图为基础,通过调查采样等手段,调查区域黑土地土壤性状、类型、利用等情况。调查方法按照全国土壤普查规定执行,指标按照相关地方标准规定执行。
- 黑土地土壤污染调查监测:以黑土地调查工作底图为基础,通过取样、化验、分析等手段,调查区域黑土地所含污染物的种类、含量水平及空间分布。调查方法、调查内容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执行。
- 黑土地水土流失调查监测:以黑土地调查工作底图为基础,通过室内遥感解译与外业核查相结合的手段,调查区域黑土地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面积等内容。
调查成果及意义
- 成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编制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3 年)》显示,通过持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和科技创新,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实现协同提升。
- 意义:为黑土地保护、修复和治理战略提供准确科学依据,有助于明确黑土地概念,查清资源家底,密切跟踪其动态变化,从而实现黑土地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