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作为省级行政区名称的正式使用始于宋代,其名称的演变与行政区划调整密切相关:
-
早期名称与行政区划
-
秦汉时期,海南岛属南海郡,后因南越政权独立而短暂分设珠崖郡、儋耳郡,但均属岭南道管辖。
-
隋唐时期,海南岛设为崖州,是岭南道的一部分。
-
宋代初期,海南岛分属一州(琼州)和三军(南宁军、万安军、吉阳军),此时开始出现“海南”一词。
-
-
“海南”名称的确立
-
宋代是“海南”作为海南岛正式名称的起点。根据《宋史·地理志》,宋代海南岛设琼州,领五县,标志着“海南”开始作为地理概念固定下来。
-
民国时期,海南曾设公署、行政督寨区等,但名称未变。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南改为行政区,1951年正式设立海南行政公署。
-
1979年改革开放后,海南逐步发展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正式建省,名称延续为海南省。
-
-
名称演变的原因
-
“海南”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梁书》,原指南海之南,后因海南岛长期作为中国最南端的领土被使用而固定。
-
宋代设立琼州后,“海南”逐渐成为海南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代称,与“琼州”形成地理概念的互补。
-
综上,海南作为省级行政区名称的正式使用始于宋代,其名称的演变与海南岛的行政划分及中原对南海地区的认知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