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是国家医保局为实现全国医保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精细化管理而制定的核心规范体系,具体内容及实施要点如下:
一、核心构成
-
覆盖范围
涵盖医保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医疗服务项目、药品、医用耗材、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医师、医保护士等15类关键业务领域的编码规则。 -
具体编码结构
- 定点医疗机构编码:共12位,包含标识码(H)、行政区划代码(6位)和顺序码(5位),用于唯一标识全国定点医疗机构。
- 医保医师/护士编码:各13位,由标识码(D或N)、行政区划代码(6位)和顺序码(6位)组成,确保医护人员身份精准识别。
- 其他业务编码:如药品耗材采用“一药一码”“一物一码”原则,疾病诊断以“一病一码”统一分类。
二、实施目标与进展
- 统一信息交换语言:通过标准化编码消除地区差异,形成全国医保业务的“通用语言”,支撑跨区域结算、基金监管等业务协同。
- 分阶段落地:2019年完成全部标准制定,2020年起逐步推进全国执行,截至2025年已实现医保信息业务“一码通”全覆盖。
三、战略意义
- 支撑医保治理现代化:标准化编码是深化医保制度改革的基础工程,助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智能监控等关键任务。
- 提升服务效能:通过统一数据标准,简化异地就医、药械采购等流程,增强医保服务便捷性和透明度。
(注:以上内容综合政策文件及公开信息整理,实际执行细节请以官方最新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