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土地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综合相关政策和文件,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总体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与综合施策,保障黑土地稳产丰产,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构建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具体目标包括:
-
面积覆盖 :2021-2025年新增黑土高标准农田2.8亿亩次,到2025年累计达到2800万亩;
-
质量提升 :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5克/千克以上,旱地耕作层达30厘米以上,坡耕地达25厘米以上;
-
生态修复 :治理侵蚀沟2520条,建设灌排体系及田间道路1350万亩。
二、重点任务
-
土壤侵蚀治理
实施坡耕地治理、侵蚀沟防治及风蚀防护,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
-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推进灌排体系、田间道路及田块整治建设,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巩固“两区”综合优势。
-
保护性耕作推广
-
免耕少耕 :2021年覆盖5600万亩,2025年累计2.8亿亩次,采用秸秆覆盖、碎混还田等技术;
-
深松轮作 :分类推行深松轮作,提升土壤通气性和肥力。
-
-
有机肥还田与土壤改良
每年实施有机肥还田1亿亩,推广有机肥使用,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至1.5克/千克以上。
-
监管与政策保障
-
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常态化监管机制,强化执法检查,规范有机肥经营行为;
-
推广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组建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
三、实施区域与分工
-
重点区域 :松嫩平原北部中厚黑土区(保育培肥)、三江平原及辽河平原浅薄黑土区(培育增肥)、大兴安岭东南麓水土流失区(固土保肥);
-
分工协作 :中央及地方财政、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协同推进,建立跨区域联合监管机制。
四、技术支撑与创新
-
强化省部共建,与中科院等机构开展“黑土粮仓”科技攻关,推广适用技术模式;
-
建立技术推广体系,开展模式选择、效果监测及农民培训。
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的协同机制,确保黑土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