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作为中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拥有众多大型糖厂。以下是关于广西最大糖厂的排名及其相关信息的详细分析。
广西最大糖厂排名
南华糖业集团
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地区、集工农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制糖企业之一。其2022/23榨季产糖量为71.38万吨。
南华糖业集团不仅在产量上占据领先地位,还涉及蔗渣制浆造纸、糖蜜发酵生产味精、酒精等多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显示出其在制糖产业链上的综合实力。
东亚糖业集团
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由泰国两仪集团与中国广西南宁地区5家国营糖厂合资成立,是国内最具实力的糖业集团之一。其2022/23榨季产糖量为91.96万吨。
东亚糖业集团凭借其外资背景和先进的技术,成为国内主要的制糖集团之一,特别是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建设上具有显著优势。
广西糖业集团
广西糖业集团成立于2018年,前身为广西农垦局控制的糖业企业。截至2023年底,集团拥有14家制糖公司,具备日处理甘蔗8.6万吨、年产糖120万吨的能力。
广西糖业集团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得益于其现代化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在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上的创新。
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制糖为主,制酒、造纸、生态肥生产为辅的股份制企业。其2022/23榨季产糖量为63.00万吨。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不仅巩固了在制糖领域的地位,还拓展了生态肥和造纸等副业,显示出其在产业链上的综合竞争力。
广西糖厂的主要品牌
南宁统一糖业股份有限公司
南宁统一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西知名的糖业品牌之一,主要生产和销售各种糖类产品。南宁统一糖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提升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端糖品市场的占有率较高。
广西桂糖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桂糖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西另一家重要的糖业品牌,主要生产和销售白砂糖等产品。广西桂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产品质量,成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特别是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上表现突出。
广西糖厂的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链延伸和绿色转型
广西正在优化糖产业布局,拓展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派生产业,推进产业链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绿色转型,广西糖厂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增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在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的创新。
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
广西糖业集团正在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升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糖产业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的推进,将有助于广西糖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广西的糖厂在产量、技术和品牌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南华糖业集团、东亚糖业集团、广西糖业集团和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在产量上占据领先地位。未来,广西糖厂将继续通过产业链延伸、绿色转型和科技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西糖厂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广西糖厂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其发展轨迹与广西乃至全国糖业变迁紧密相关:
一、历史背景
-
早期起源
广西首家机制糖厂——罗泊湾广西糖厂建于1935年,日处理甘蔗300吨,但抗战期间遭日军破坏,1944年彻底损毁。这一时期广西糖业以土糖为主,机制糖厂极少,1949年前全区仅梧州糖厂等少数几家,总产量较低。 -
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建
1953年,国家“一五”重点项目贵县糖厂筹建,1956年投产,日榨甘蔗1500吨,设备从捷克等国进口,成为当时广西最大糖厂。至1958年,广西糖厂数量增至十余家,产糖量逐步恢复。
二、发展历程
-
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0年代)
- 起伏发展:1959-1962年因自然灾害和政策影响,糖业产量锐减至历史低谷。1963年后逐步恢复,1970年代通过政策扶持(如水利建设、扩种甘蔗)实现缓慢增长。
- 产业雏形:1970年代末,广西建成日榨15-50吨的小型机榨糖坊2000余家,机制糖厂增至49间,产糖量逐步提升。
-
改革开放后(1980-2000年代)
- 黄金时期:1992-1998年广西产糖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1997/98榨季产量达323万吨,占全国47.8%。贵糖(贵港甘蔗化工厂)通过改制上市(1998年),成为“糖业第一股”,并拓展造纸、热电等多元产业。
- 挑战与困境:2001年后,因环保趋严、进口糖冲击及产能落后,广西糖业陷入亏损,部分糖厂倒闭(如大桥糖厂、桂平糖厂)。
-
新世纪转型(2010年代至今)
- 政策支持:2015年起国家将糖业列为战略物资,广西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2017年规划1150万亩保护区,提升原料保障能力。
- 技术创新:贵糖2017年搬迁至粤桂产业园,采用环保技术延伸产业链,甘蔗渣转化为纸浆、能源等,形成闭环经济。
- 城市更新:部分废弃糖厂转型文旅,如阳朔糖厂改造为糖舍酒店,融合工业遗产与现代设计,成为城市更新典范。
三、现状与意义
当前广西糖业通过技术革新和产业链延伸重振,2020年代甘蔗种植面积仍超全国60%,产糖量占主导地位。贵糖等老厂虽历经变迁,但其工业遗址(如苏式厂房、铁路)成为历史记忆载体,转型项目(如糖舍酒店)则探索了工业遗产活化新路径。
广西糖厂的主要产品线和市场表现
广西糖厂的主要产品线和市场表现如下:
一、主要产品线
-
糖类产品
广西糖厂以白砂糖为核心产品,同时生产赤砂糖、红糖、黑糖等多种糖类,满足食品、饮料、医药等领域的需求。部分企业还延伸至甘蔗植物水、液体糖浆等深加工产品,形成多元产品矩阵。 -
综合利用产品
除糖类外,糖厂利用甘蔗渣、糖蜜等副产品开发纸张(文化用纸、生活用纸)、酒精、轻质碳酸钙、复合肥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例如,贵糖集团年产机制纸15万吨、酒精1万吨,靖西县世纪飞龙制糖公司年产糖蜜(桔水)等副产品。 -
技术创新产品
部分糖企通过技术研发推出特色产品,如广西凤糖公司的“甘蔗植物水”和柳兴制糖的“白砂糖污点在线监测系统”,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市场表现
-
产量与销量
2024/25榨季,广西累计产混合糖616.71万吨,同比增长18.94%;累计销糖288.33万吨,产销率49.43%,显示市场需求旺盛。龙头企业如贵糖集团年销售额达13亿元,产品覆盖白砂糖、机制纸等。 -
价格与效益
现货市场糖价稳定在6100-6170元/吨区间,尽管库存压力增加(工业库存328.38万吨),但企业通过自动化升级和成本控制保持盈利。例如,凤糖公司通过“数字化平台”降本增效,广农糖业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1505.58万元。 -
产业链延伸
糖企向上下游拓展,形成“糖、纸、肥、酒、水”循环经济产业链。如贵糖集团依托甘蔗资源发展造纸和生物肥,柳州糖企推动甘蔗发电、养畜等综合利用。
总结
广西糖厂以糖类产品为主导,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提升竞争力,市场表现稳健但需关注库存压力。龙头企业如贵糖、凤糖等凭借规模和技术优势,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广西糖厂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措施
广西糖厂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涵盖政策支持、技术创新、资源循环利用及污染治理等领域,具体包括:
-
政策支持与补贴
广西政府出台政策鼓励蔗叶回收及还田作业,对相关机械研发和收储体系建设提供补贴。同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技术及可降解农膜,减少化肥、农药和农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
糖厂通过技术改造降低能耗和水耗,例如推广蔗渣清洁燃烧技术、高效节能锅炉及变频调速设备,淘汰高耗能设备。部分糖厂还通过改造废水处理系统,提升废水回用率,如凤山糖厂2024/2025榨季废水回用率达98.2%,吨蔗耗水量创历史新低。 -
资源循环利用
以糖蜜、蔗渣、蔗叶和滤泥四大副产品为核心,构建闭合循环产业链。例如,蔗渣用于发电、生产环保餐具和板材;糖蜜用于酿造酒精和酵母;滤泥堆肥还田;蔗叶加工为饲料或燃料。来宾市通过“划片收储、集中转运”模式,实现蔗叶综合利用率超84%。 -
污染防控与生态保护
加强生产过程监管,严格执行废弃物排放标准,减少废水、废气和废渣污染。例如,凤山糖厂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污染物排放,并建立数字化监测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全区通过蔗叶禁烧试点和机械化收储,显著改善空气质量。 -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推动智能化改造,如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化甘蔗种植和制糖流程。同时,延伸产业链至文旅领域,如崇左糖业文旅创意产业园结合制糖历史与现代工艺,打造“糖文化”主题旅游项目。
这些措施体现了广西糖业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间的平衡,助力行业向绿色化、可持续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