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不是坑,而是具有积极成效和重要借鉴意义的医改实践
三明医改是具有显著成效且意义重大的医改实践,并非所谓的“坑”,以下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改革背景与目标的合理性
- 医保困境催生改革:2012年,三明市面临职工医保基金收不抵支的严峻状况,2010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亏空达1.43亿元,2011年亏空扩大到2.08亿元。在此背景下,三明启动医改是为了解决医保基金穿底的现实危机,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 明确合理的改革目标:三明医改以“百姓可以接受、财政可以承担、基金可以运行、医院可以持续”为目标,以“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为追求,这些目标都是为了改善医疗现状、保障民众利益,方向正确且符合实际需求。
改革措施的积极影响
对患者的利好
- 费用降低:通过压缩药品耗材回扣空间、实行药品耗材集采等措施,降低了药品价格。到2022年,三明市减少药品耗材费用支出达158.1亿元。患者的医药费用增长得到控制,三明市的医药费用无论是价格还是增幅都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 医疗服务改善:提升医疗服务价格,促使医院和医生更加注重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推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抑制医院的创收倾向,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者能得到更合理、规范的治疗。
对医保基金的作用
扭转了医保基金亏空的局面,实现了收支平衡。2023年,三明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达11.9亿元,城乡居民医保累计结余3.62亿元,保障了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
对医院的影响
- 收入结构优化:三明市公立医院医、药、检的收入结构从2011年的18.4:60.1:21.5,优化为2023年的46.1:29.8:24.1,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大幅提升,使医院收入更加合理、可持续。
- 规范医疗行为:各项改革措施促使医院和医生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大处方、大检查等不合理现象,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医生的激励
实行全员年薪制,将医护人员收入彻底与药品耗材分离,三明市医生的平均年薪由2011年的5.7万,增加到2023年的19.6万元,提高了医生的收入水平,同时也激励医生专注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改革的推广与认可
三明医改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其经验被推广到全国。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统一了各部门关于医保基金的权责,并开始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等,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生年薪制等措施也陆续在全国推行,这说明三明医改的模式和经验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可能存在的争议及解释
高端医疗资源转移
有观点认为三明医改使得高端医疗资源转移到更高级的医院或私立医院,导致享受高端医疗资源的费用增加。但从整体来看,三明医改的核心是让95%中低收入群体在原来90%医疗质量下掏70%的钱,主要保障了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对于不差钱的有钱人,可以选择更高端的医疗服务,这也是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
个别现象引发误解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个别现象,如医院赶病人出院、集采后心脏支架降价、医生抱怨倒贴钱等。但这些现象是改革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政策调整带来的短期影响。而且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完善政策,如医保局发布DRG/DIP新分组方案,为疑难杂症单列不超过总病例5%特例单议、单独审核,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明医改是一次成功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医改实践,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争议,但不能将其归结为“坑”。它为全国医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