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就医医保政策的最新更新主要涉及备案管理、直接结算服务范围扩大、报销比例调整及慢性病费用结算等。以下是详细说明:
1. 备案管理
- 备案要求:根据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发布的通知,跨省异地就医必须“先备案,再结算”。参保人员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等渠道自助办理备案,无需材料审核,即时生效。
- 适用人群:包括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如退休安置、长期居住、工作人员)和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如转诊、急诊抢救、其他临时外出就医)。
2. 直接结算服务范围
- 新增病种:自2024年底起,全国范围内新增5种门诊慢性特殊疾病(慢特病)费用纳入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包括: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类风湿关节炎
- 冠心病
- 病毒性肝炎
- 强直性脊柱炎。
- 现有病种:此前已覆盖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慢特病。
3. 报销比例调整
- 长期居住人员: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就医时,报销比例与参保地保持一致。
- 临时外出就医人员:
- 异地转诊或急诊抢救:报销比例降低10个百分点。
- 非急诊且未转诊的其他临时外出就医:报销比例降低20个百分点。
- 普通门诊费用:报销比例统一降低20个百分点。
4. 其他重要变化
- 就医地管理:异地就医人员将被纳入就医地同质化管理,就医地经办机构需提供与本地参保人员一致的医疗服务。
- 费用结算方式:推动将异地就医费用纳入DRG/DIP管理,以实现更高效的医保支付方式。
5. 操作流程
- 步骤一:参保人员需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相关小程序完成备案。
- 步骤二:持社会保障卡或医保电子凭证到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就医。
- 步骤三:直接结算时,仅需支付个人负担部分,其他费用由就医地和参保地医保部门结算。
总结
此次异地就医医保政策更新旨在提升服务便捷性,扩大直接结算范围,同时优化报销比例,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公平、高效的医疗服务。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官方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