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以下是关于合作市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历史沿革的详细信息。
地理位置
地理坐标
合作市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4′,北纬39°59′。
合作市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原地区通往青藏高原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交通枢纽
合作市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交通便利,距省会兰州市226公里。市区与兰合高速、国道213线、国道316线、合作至冶力关等公路相连接,夏河机场距市区47公里。
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合作市成为连接甘肃、青海、四川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区域经济和文化交流。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代码
合作市的行政区划代码为623001,下辖6个乡镇和4个街道,总人口约11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55%。合作市的行政区划设置合理,能够有效管理和服务辖区内的各个社区和乡村,确保行政管理的高效运作。
行政区划调整
合作市成立于1996年,1998年1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合作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行政区划的调整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合作市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合作就是古西羌首领无弋爰剑建立的羌族政权的北塞重镇。中唐时期,吐谷浑在合作附近建立都城,开辟了著名的“丝绸南路”。
合作市在古代就是重要的军事和商贸中心,其战略地位和历史背景为其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发展
合作市自1996年设立以来,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逐步发展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通过不断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发展,合作市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牧业到现代商贸旅游业的转型,成为甘南州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交通便利,行政区划合理,历史悠久。作为甘南州的首府,合作市在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有哪些著名的景点?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景点:
-
米拉日巴佛阁:位于合作市北,是藏传佛教白教的代表建筑,外观宏伟,内部金碧辉煌,绘有大量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当周草原风景区:位于合作市郊南山脚下,绿草连天,高山、森林、草原和亭台帐篷融为一体,是避暑旅游胜地,每年举办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
-
合作寺:位于合作市,是甘南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具有300多年的历史。
-
羚城公园:位于合作市区,集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和休闲娱乐于一体,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放松的理想去处。
-
勒秀洮河风景区:位于合作市南30公里处,山水相依,风景秀丽,尤以鸟类繁多而著称。
-
美仁草原:位于合作市西部的美仁乡,是一处集自然风光、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的气候条件怎么样?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的气候条件具有以下特点:
-
高寒湿润型气候:合作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2936米,属于典型的高寒湿润型气候。
-
气温:年均气温约为1.7℃,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较大。极端最高气温为28℃,极端最低气温为-23℃。
-
降水:年降水量约为558毫米,主要集中在7、8、9月,降水分布不均。
-
无霜期:合作市没有绝对无霜期,平均无霜期大约为48天。
-
自然灾害: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霜冻、冰雹和阴雨天气,对农业和交通有一定影响。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的主要经济产业有哪些?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
-
现代畜牧业:
- 牦牛产业:合作市全力打造“中国牦牛乳都”和“美仁牦牛”品牌,已建成多个生态家庭牧场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牦牛乳系列产品为主要生产基地,交易量占全国的86%。
- 藏羊产业:建成卡加藏羊养殖基地,羊出栏量达到10.74万只,积极培育具有羚城特色的藏羊品牌。
-
高原特色种植业:
- 饲草产业:种植优质饲草4万亩,建成饲草料生产和加工基地2处,提升饲草供给能力。
- 青稞产业:建成高原青稞基地,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4万亩,总产量达1万吨以上。
- 中藏药材产业:推广种植当归、党参、黄芪等特色中藏药材,种植藏中药材1.02万亩。
- 菌类产业:建成羊肚菌生产基地4处,种植羊肚菌400亩,推动菌产业的绿色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发展。
-
文化旅游业:
- 以藏传佛教历史悠久、草原风情浓郁的民俗文化旅游业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和高原商贸旅游城市。
-
矿产业:
- 开发金、铜、锑等绿色环保矿产业。
-
商贸流通服务业:
- 发展聚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商贸流通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