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牙体牙髓的名词解释汇总:
-
牙体牙髓:
- 定义:牙体牙髓是指牙齿的内部组织,包括牙髓和牙本质。
- 组成:牙齿主要由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组成。牙釉质是最外层坚硬的组织,牙本质是中间层,包含神经末梢和血管,牙髓位于牙本质核心,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纤维等。
-
龋病(dental caries or tooth decay):
- 定义: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
龋菌:
- 定义:能够引发龋病的毒力因子,最重要的是某些变性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
获得性膜(acquired pellicle):
- 定义:最初由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形成一层无结构、无细胞的薄膜。
-
再矿化:
- 定义:在外界环境中存在氟离子,游客在溶解处与钙离子、磷酸根离子发生沉积,形成氟磷灰石,这一现象称为再矿化。
-
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
- 定义:龋病治疗后,由于填充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留有小缝隙,也可因治疗时未将病变组织除净而产生的龋病。
-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 complex):
- 定义:牙髓和牙本质在胚胎发生上联系很密切,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有互联效应,是一个生物整体,被称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
抗力形(resistance form):
- 定义:是使充填体和余留的牙体组织获得足够的抗力,在承受咬合力时不折裂的形状。
-
固位形(retention form):
- 定义:是防止充填体在侧向或垂直方向力量作用下移位脱落的形状。
-
氟牙症:
- 定义:氟牙症是由于牙齿发育期间摄入过多的氟,氟破坏造釉质细胞而导致的疾病,该病具有地区分布特点,是慢性氟中毒早期最常见且突出的症状。
-
融合牙:
- 定义:为两个正常牙胚融合而成的牙,可分为两种完全融合和不完全融合。
-
双生牙:
- 定义:由一个内向的凹陷将一个牙胚不完全分开而成的牙。
-
结合牙:
- 定义:为两个牙的牙根发育完成后发生连接的牙。牙骨质结合在一起,牙本质分开。
-
釉珠:
- 定义:釉珠是牢固附着于牙骨质表面的釉质小块,大小似栗粒,呈球形,它多位于磨牙根分叉内或其附近,或多见于釉牙骨质界附近的根面上。
-
牙震荡:
- 定义:是牙周膜的轻度损伤,不伴牙体组织的缺损。
-
牙本质过敏症:
- 定义:是指牙齿受到生理范围内的刺激,包括机械、温度、化学和渗透压等后,出现的短暂、尖锐的疼痛或不适的现象。
-
残髓炎(residual pulpitis):
- 定义:残髓炎发生在经牙髓治疗后的患牙,由于残留了少量炎症根髓或多根牙遗漏了有炎症牙髓的根管。
-
逆行性牙髓炎(retrograde pulpitis):
- 定义:感染来源于患牙牙周病所致的深牙周袋。袋内的细菌及毒素通过根尖孔或侧、副根管逆行进入牙髓,引起根部牙髓的慢性炎症。
-
失活法:
- 定义:是用化学药物制剂封于牙髓创面,引起牙髓血运障碍而使牙髓组织坏死失去活力的方法。
-
直接盖髓术:
- 定义:用药物覆盖露髓处,以保护牙髓、保存牙髓活力的方法。
-
间接盖髓术:
- 定义:将盖髓剂覆盖在接近牙髓的牙本质表面以保存牙髓活力。主要治疗无牙髓病变的深龋患牙。
-
仿生矿化:
- 定义:体外模拟体内环境,利用生物矿化机制的矿化。
-
暂时冠:
- 定义:是在固定修复牙预备后到最终修复体粘固前患者不能自由摘戴的临时性固定修复。
-
嵌体:
- 定义:是一种嵌入牙体内部用于恢复牙体缺损的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体。
-
免疫防龋:
- 定义:龋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抗变异链球菌特异性抗体可以阻止细菌的粘附和菌斑形成,保护性抗体可以通过唾液(局部SIgA反应)或龈沟液(全身的IgG,IgM反应)达到易感部位。所以从过抗感染免疫的角度出发,可以进行防龋。类型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
窝沟龋:
- 定义:指磨牙、前磨牙咬合面、磨牙颊面沟壑上颌前磨牙舌面的龋损。窝沟发生龋坏时,从窝沟侧壁产生损害,最后扩展到基底,龋损沿着釉柱方向加深,到达牙本质,沿釉质牙本质界扩散。
-
潜行性龋:
- 定义:有的窝沟龋呈锥形,底朝牙本质,尖向釉质表面,狭而窄的窝沟处损害更为严重,龋病早期,釉质表面无明显破坏。称具有这类临床特征的龋损为潜行性龋。
-
平滑面龋:
- 定义:除窝沟以外的牙面发生的龋损。发生于近远中接触点处的称为邻面龋,发生于牙颊或舌面,靠近釉质牙骨质界处的为颈部龋。呈三角形,底朝向釉质表面,尖向牙本质。
-
根面龋:
- 定义:在根部牙骨质发生的龋损。主要发生于牙龈退缩,根面外漏的的老年。
这些名词解释涵盖了牙体牙髓相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对于理解和学习牙体牙髓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