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多因素诱发的特点。了解湿疹的定义、类型、病因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一疾病。
湿疹的定义
定义
-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具有明显渗出倾向,常伴有剧烈瘙痒,易复发。
- 湿疹在中国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7.5%,美国为10.7%。
分类
- 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湿疹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
- 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水肿、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伴有糜烂和渗出。
- 亚急性湿疹渗出减少,出现结痂和脱屑。
- 慢性湿疹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常伴有色素沉着和剧烈瘙痒。
湿疹的类型
常见类型
- 异位性湿疹:通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和红肿,常见于肘部、膝盖、手腕和脚踝等部位。
- 接触性湿疹:由皮肤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引起,常见于面部、手部和颈部。
- 酒精性湿疹:由饮酒引起,常见于面部、手部和颈部。
- 压力性湿疹:由长时间压迫皮肤引起,常见于臀部、大腿和腰部。
- 干燥性湿疹:由皮肤干燥和缺乏滋润引起,常见于肘部、膝盖、手腕和脚踝。
- 汗疹:由皮肤汗水和摩擦引起,常见于胸部、背部、腋窝和腹股沟。
湿疹的病因
内因
- 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
- 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
- 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外因
- 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
- 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
- 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湿疹。
湿疹的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
- 患者教育: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源,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
- 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辅助检查,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
西医治疗
- 全身治疗:包括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赛庚啶、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非特异性脱敏疗法(如10%葡萄糖酸钙、硫代硫酸钠等)、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 局部治疗:3%硼酸溶液湿敷、地塞米松软膏、糠酸莫米松软膏、氢化可的松乳膏、氧化锌软膏、他克莫司软膏等。
中医治疗
- 全身治疗:根据不同的证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参苓白术散、当归饮子等。
- 局部治疗:使用中药溶液、黄连膏、紫草油、青黛散等,部分湿疹还可搭配火针、放血疗法、拔罐疗法、中药封包、中药塌渍、中药贴敷等疗法。
湿疹是一种复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内外因素。了解湿疹的定义、类型、病因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和医生制定更有效的治疗计划,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湿疹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症状因病程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急性湿疹的症状
- 红斑:皮肤出现红斑,常呈片状分布。
- 丘疹和丘疱疹: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头大小的丘疹和丘疱疹,严重时可融合成片。
- 水疱:部分患者会出现小水疱,常因搔抓而破裂。
- 糜烂和渗出:皮肤受损后形成糜烂面,伴有明显的浆液性渗出。
- 剧烈瘙痒:患处常有剧烈瘙痒,常因搔抓而加重。
亚急性湿疹的症状
- 红肿减轻:皮肤红肿和渗出减少,但仍可能有丘疹和少量丘疱疹。
- 暗红色皮肤:受损皮肤呈暗红色,伴有少量鳞屑和轻度浸润。
- 瘙痒持续:仍有剧烈瘙痒,皮肤可能变得干燥。
慢性湿疹的症状
- 皮肤增厚: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出现苔藓样变。
- 色素沉着或减退:皮肤颜色加深或变浅,伴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改变。
- 阵发性瘙痒:瘙痒呈阵发性,病情时轻时重,持续数月或更久。
其他常见症状
- 多形性皮疹:湿疹的皮疹形态多样,包括丘疹、水疱、糜烂、结痂等。
- 瘙痒:持续性或阵发性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患者常伴有皮肤干燥,尤其在冬季更为明显。
- 继发感染:严重时可能出现继发感染,形成脓疱、脓痂等。
湿疹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湿疹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通常涉及机体内因、外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机体内因
- 遗传因素:湿疹具有遗传倾向,特应性湿疹患者中,双亲有特应性体质的子女患病率较高。
- 免疫功能异常:湿疹患者常表现为Th2细胞活化和血清IgE水平增高,提示免疫系统异常。
- 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可能影响湿疹的发生。
- 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等,可能与湿疹的发生有关。
- 神经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等可诱发或加重湿疹。
外部因素
- 环境气候条件:如日光暴晒、寒冷、炎热等,可能引发或加重湿疹。
- 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如化妆品、合成纤维、动物皮毛、植物花粉等。
- 食入刺激性食物:如鱼虾、牛羊肉、酒精、咖啡、浓茶等。
- 化学制品:如防腐剂、人工色素、食品添加剂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
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
湿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湿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治疗
- 避免过敏原:识别并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食物、花粉、尘螨等。
-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避免热水洗烫和剧烈搔抓。
- 保湿护理:使用无刺激性的保湿产品,如凡士林,保持皮肤湿润。
外用药物
- 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选择不同强度的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注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
-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面部和其他薄嫩部位。
- 抗菌药物:用于伴有感染的情况,如莫匹罗星软膏。
- 其他外用药:如焦油类、止痒剂等。
口服药物
-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用于缓解瘙痒。
- 抗生素:对于伴有细菌感染的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适用于严重病例。
物理治疗
- 紫外线照射:适用于中重度顽固性湿疹,如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
- 湿包疗法:通过湿润纱布包裹患处,促进药物吸收和保湿。
中医治疗
- 内治法:根据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方剂,如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等。
- 外治法:使用中药洗剂、湿敷剂、软膏剂等直接作用于患处。
- 针灸和穴位注射: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