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粮提留制度是中国农村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政策,主要分为“交公粮”和“缴提留”两个部分。以下从背景、具体内容和历史变迁三个方面为您解答:
1. 背景介绍
- 交公粮:是指农民按照国家规定,将收获的粮食按一定比例上交给国家,作为国家储备和调节粮食市场的重要手段。这一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延续,成为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持。
- 缴提留:是指农民按照一定比例将收入上交给村集体,用于村集体的公共事业建设,如公益金、公积金以及乡村道路修建等。这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经费来源。
2. 公粮提留制度的具体内容
- 交公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向国家缴纳粮食,作为农业税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后,这一制度逐步演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缴纳。
- 缴提留:主要涉及“三提五统”。“三提”指公益金、公积金和村集体管理费用,从农业总产值中提取;“五统”则包括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乡村道路修建等费用。
3. 历史变迁
- 实施与改革:公粮和提留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广泛存在。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确立了农业税的法律地位。1992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税费改革,国家逐步探索取消农业税。
- 取消时间: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农业税,同时废止了与之相关的提留款制度。这标志着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总结
公粮提留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这一制度逐步退出历史。2006年取消农业税和提留款,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也标志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完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