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竞标确实会受到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恶意竞标行为被视为串通投标罪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行为一旦被认定为犯罪,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后果。
从刑事责任角度来看,触犯串通投标罪的行为人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犯罪主体是单位,则不仅要对单位判处罚金,还要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进行处罚。这意味着不仅企业本身可能要承担经济上的罚款,而且企业的负责人也可能因此失去自由或遭受其他形式的惩罚。
在行政责任方面,对于存在串通投标或其他形式的恶意竞标行为,除了刑事处罚外,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例如,投标人可能会被取消一年至二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情节特别严重的,甚至可能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况,还可能处以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
再者,从民事责任的角度看,恶意竞标行为可能导致中标无效,给招标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表明即使没有达到构成犯罪的程度,恶意竞标者仍然需要为其行为给他人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责任。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有效打击和预防恶意竞标行为,相关部门正在努力加强法律衔接,构建案件移送机制,确保政府采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顺畅衔接。同时,也在强化实务培训,提高各方当事人的守法意识,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及树立防范理念,明确罪与非罪的界限等措施。
恶意竞标不仅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还会带来一系列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因此,所有参与招投标活动的主体都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