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致命性疾病,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如果接种了狂犬病疫苗后再次被咬,是否需要继续接种成为许多人的疑问。以下是关于狂犬病疫苗接种和再次暴露处理的详细信息。
狂犬病疫苗接种流程
接种时间和剂次
- 5针免疫程序:在暴露当天(0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各接种1剂次,共5剂次。
- 2-1-1免疫程序:在暴露当天(0天)接种2剂次,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次,共4剂次。
接种部位
- 2岁及以上受种者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 2岁以下婴幼儿在大腿前外侧肌内注射,避免臀部注射。
再次暴露后的处理
接种程序
- 免疫接种过程中再次暴露:应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
- 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
- 全程接种后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应于0天和3天各加强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
伤口处理
- 立即冲洗伤口: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约15分钟。
- 消毒处理:使用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涂擦伤口。
被动免疫制剂
- 使用条件:在严重暴露(如Ⅲ级暴露)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暴露时,需要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如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 使用剂量: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按照每千克体重20个国际单位(20IU/kg)计算。
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后的观察
- 留观:接种后应留院观察约半小时,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
- 伤口护理:保持接种部位干燥,避免碰水,以防感染。
饮食和活动
- 饮食调整:接种后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精、咖啡等饮品。
- 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再次被咬,是否需要继续接种取决于暴露的具体情况和时间间隔。一般情况下,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是安全的。同时,及时、彻底地处理伤口和使用被动免疫制剂也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接种后应留观并注意伤口护理,调整饮食和活动,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狂犬疫苗的接种流程是怎样的?
狂犬疫苗的接种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接种前的准备
- 清洗伤口: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洗净,并用无菌脱脂棉吸干残留液。
- 评估伤口:前往有资质的医疗单位(如医院或社区门诊),由医生评估伤口的严重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破伤风疫苗。
接种过程
- 接种疫苗:
- 5针法:在暴露当天(0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各接种1剂疫苗。
- 2-1-1程序:在暴露当天接种2剂疫苗(左右上臂三角肌各1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4剂。
- 接种部位:2岁及以上人群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2岁以下婴幼儿在大腿前外侧肌内注射,禁止臀部注射。
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 观察反应:接种后需在医院观察30分钟,确保没有过敏反应等不适症状。
- 生活注意事项:接种期间应避免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充足的休息。
再次暴露的处理
- 如果在接种过程中再次被咬伤或抓伤,应继续按照原有的免疫程序完成剩余的疫苗接种。
- 如果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如果超过3个月,则建议在当天和第3天各加强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
被狂犬病携带者咬后,疫苗的保护率有多高?
被狂犬病携带者咬伤后,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的保护率非常高,通常可达到90%以上,甚至在正确接种情况下,预防效果接近100%。
疫苗的保护机制
狂犬病疫苗通过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以中和可能侵入体内的狂犬病毒。通常情况下,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后,体内抗体水平在7至14天内达到保护标准,能够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影响保护率的因素
- 接种时间:越早接种疫苗,保护效果越好。建议在暴露后24小时内开始接种。
- 个人体质:不同个体的免疫反应存在差异,可能影响抗体的产生和保护效果。
- 伤口严重程度:严重咬伤或抓伤可能需要额外的免疫球蛋白注射,以提供即时保护。
接种建议
- 如果在接种疫苗后3个月内再次被咬伤,通常不需要加强接种。
- 如果超过3个月,建议在0天和3天各加强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
- 对于III级暴露(如深部伤口或大面积咬伤),还需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提供被动免疫保护。
狂犬疫苗有哪些常见的副作用?
狂犬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狂犬病的生物制剂,虽然大多数人在接种后不会出现严重的危害和副作用,但仍有部分人群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以下是狂犬疫苗常见的副作用:
局部反应
- 注射部位疼痛:由于个体差异,部分人群可能对狂犬疫苗中的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和水肿。可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 红肿、瘙痒、硬结、水肿:这些反应一般比较轻微,持续时间较短,并且会自行消失。少数患者也可能在注射部位出现淋巴结肿大。
全身反应
- 发热: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会识别疫苗中的抗原并启动免疫应答,此时会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患者可能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的情况,通常伴有出汗,这些症状一般会在24-48小时内自行缓解。
- 头痛: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可能会引起颅内血管扩张和脑膜炎的发生,从而引发头痛的症状。若为轻微头痛,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如果头痛剧烈或持续时间较长,则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病因。
- 乏力:狂犬疫苗中含有多种辅料及活性物质,在被机体识别为外来物质时,身体会产生排斥反应,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进而出现乏力的现象。如果只是短暂的乏力且不影响日常生活,通常不需要过于担心。但若乏力症状持续存在并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 恶心、呕吐、腹痛:恶心可能是由狂犬疫苗中的某些成分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对于轻度恶心,可通过饮食调整来缓解;严重或持续的恶心需报告给医生,以避免影响后续治疗效果。
过敏反应
- 皮疹、荨麻疹:极少数人可能对狂犬疫苗产生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这种情况下应该立即就医,并采取必要的抗过敏治疗措施。过敏反应虽然发生几率低,但一旦发生可能较为严重,因此接种前应告知医生过敏史。
-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这些是更为罕见的严重过敏反应,必须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神经系统症状
- 头痛、头晕、肌痛:偶尔会有人出现一些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肌痛等。这些症状通常是短暂的,不会对身体造成持久性损害,大多数人在接种一段时间后就会恢复正常。但如果出现持续性的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接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