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中国两院院士的总数为2754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540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14人。以下是关于中国两院院士数量的详细信息。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量
当前数量
截至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共有861名院士。
历史沿革
- 创立与早期发展: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955年开始选聘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 增选情况: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最近一次增选是在2023年,共选举产生59名新院士。
学部分布
- 学部设置:中国科学院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等六个学部。
- 学部院士数量:数学物理学部有161人,化学部有135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有154人,地学部有144人,信息技术科学部有112人,技术科学部有155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数量
当前数量
截至2024年,中国工程院共有959名院士。
历史沿革
- 创立与早期发展: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旨在表彰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 增选情况: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最近一次增选是在2023年,共选举产生74名新院士。
学部分布
- 学部设置:中国工程院设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等九个学部。
- 学部院士数量: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有12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有126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有111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有11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有111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有55人,农业学部有77人,医药卫生学部有123人,工程管理学部有58人。
两院院士总数
当前总数
截至2024年,中国两院院士总数为275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54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14人。
历史沿革
- 制度建立:两院院士制度始于194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并选聘学部委员,1993年中国工程院成立。
- 增选机制: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截至2024年,中国两院院士的总数为2754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540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14人。这一数字反映了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杰出人才。院士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中国工程院有多少位院士?
截至2024年10月初,中国工程院共有1298位院士。
截至2024年5月,中国工程院共有964位院士。
这两个数据存在差异,可能是因为在2024年5月至10月期间,中国工程院进行了新的院士增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选举流程是怎样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选举流程是一个严谨且多层次的过程,旨在确保选出的院士在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卓越的成就和崇高的声誉。以下是详细的选举流程:
选举流程
-
增选周期:
-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的名额由学部主席团根据学科布局和发展趋势确定。
-
候选人推荐:
- 院士候选人主要由现有院士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推荐,不受理个人申请。
- 每位院士每次增选可推荐一名候选人,获得三名或以上院士推荐的候选人方为有效。
- 候选人需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
候选人审核:
- 候选人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对其基本信息、学术成果真实性、科研诚信等进行审核。
- 公示候选人的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时间为15天或20天(视情况而定)。
-
评审和初选:
- 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有效候选人进行评审和初选,评审过程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
- 初选采用差额无记名投票,差额比例为20%,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赞同票的候选人进入终选。
-
终选和选举:
- 终选候选人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学部主席团审查确认后,提交全体院士投票选举。
- 选举实行等额无记名投票,获得超过半数有效票的候选人当选为新院士。
-
结果公示和备案:
- 选举结果经学部主席团审核、院党组审定后,报党中央、国务院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选举条件
- 学术成就:候选人在科学技术领域需取得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
- 国籍和职称:候选人应具有中国国籍,或为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且具有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
- 道德和学风:候选人应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作风。
中国两院院士有什么待遇?
中国两院院士享有多重待遇,包括政治与荣誉待遇、经济待遇、工作条件保障、医疗与生活福利等。以下是对这些待遇的详细介绍:
政治与荣誉待遇
- 参与国家决策:院士通常受邀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政策、发展规划的咨询和论证,对国家科技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力。
- 荣誉称号与礼遇:院士称号终身享有,社会活动(如学术会议、典礼等)中常被给予优先礼遇,部分省份会授予地方性荣誉(如“杰出贡献奖”)。
经济待遇
- 工资与津贴:院士每月享受国家专项津贴(约1万元左右,根据政策调整),其基本工资和绩效收入通常高于同单位普通科研人员。
- 科研经费支持:院士牵头重大科研项目时,可获得千万级甚至上亿的专项经费,并享有较高的经费自主权。
- 住房与安家费:多数单位提供住房(或购房补贴),部分地区针对引进院士提供数百万安家费。
工作条件保障
- 科研资源优先:配备独立实验室、科研团队及先进设备,部分院士可自主组建跨机构研究平台。
- 行政职务支持:许多院士担任高校校长、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或在企业担任首席科学家,享有相应行政资源。
- 助手与后勤保障:通常配备专职秘书、科研助手,部分单位提供专用车辆和司机。
医疗与生活福利
- 高级别医疗保障:享受省部级医疗待遇,包括优先就诊、特需病房及定期高端体检。
- 退休待遇:退休后保留院士津贴,部分单位继续提供科研咨询费,医疗待遇不变。
地区与单位差异
- 经济发达地区:地方财政额外补贴较高,配套资源更优厚。
- 高校 vs 科研机构 vs 企业:高校可能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福利;企业聘任的院士常获高薪和股权激励。
- 军队系统院士:待遇参照军队高级别专业技术军官,另有军内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