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征:
- 形态:中央有一个隆起的痣体,周围有放射状分布的毛细血管(称为“蜘蛛足”),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 分布:多见于面部、颈部、上胸部、肩部及上肢,偶见于唇、鼻黏膜等部位。
- 按压反应:用棉签压迫中心点时,蜘蛛痣会暂时褪色,松开后恢复原状。
病因:
- 肝病:肝硬化、肝炎等疾病导致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下降,引发雌激素水平升高。
- 生理性因素:约10%-15%的健康人群(如孕妇、儿童)因雌激素短暂升高出现蜘蛛痣,通常无需治疗。
治疗:
- 生理性蜘蛛痣:可能自行消退(如妊娠期患者分娩后6周内)或通过激光、电灼等物理疗法去除。
- 病理性蜘蛛痣:需针对原发肝病治疗(如抗病毒、保肝药物),若反复发作可考虑手术切除。
若蜘蛛痣短期内快速增大、反复出血或伴随黄疸、肝掌等症状,需警惕肝脏疾病恶化,建议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