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里的狗咬破皮后,若出现伤口出血、红肿发热或动物行为异常(如狂躁、流涎等),必须立即接种狂犬疫苗。即使伤口轻微,只要皮肤破损且无法确认狗是否接种过有效疫苗,均建议按暴露分级处置,避免狂犬病感染风险。
-
暴露分级与处置原则
皮肤轻微破皮无出血属于Ⅱ级暴露,需彻底清洗伤口并接种狂犬疫苗;若伤口出血或位于头面部,则属Ⅲ级暴露,需额外注射免疫球蛋白。狂犬病致死率近100%,疫苗接种无禁忌,孕妇、儿童均需及时接种。 -
必须警惕的症状
被咬后若出现伤口持续红肿、疼痛加剧、发热或动物10日内死亡,需立即就医。狂犬病潜伏期通常1-3个月,发病后会出现恐水、怕风、吞咽困难等神经症状,此时治疗已无效。 -
规范伤口处理步骤
用肥皂水与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碘伏消毒避免包扎。错误处理(如挤压伤口或涂抹偏方)可能加速病毒扩散。 -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需按程序完成5针(0/3/7/14/28天)或4针(0天2针+7/21天)接种。常见副作用如注射部位肿痛、低热,通常1-3天缓解,但严重过敏需就医。
总结:家养犬咬伤切勿侥幸,破皮即视为暴露风险。及时清洗、接种是唯一有效预防手段,延误处理可能致命。若无法确认犬只疫苗接种史,建议按最高暴露等级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