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狗狗咬了之后出现肿胀,必须及时就医,这可能是感染或更严重问题的信号。关键风险包括狂犬病感染、伤口化脓和深层组织损伤,自行处理无法确保安全。
-
狂犬病风险排查
即使狗狗接种过疫苗,也无法完全排除携带病毒的可能。狂犬病致死率接近100%,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接种免疫球蛋白和疫苗,24小时内处理最有效。 -
伤口感染控制
肿胀常伴随红肿、发热或渗液,表明细菌(如破伤风杆菌)已侵入。医院会彻底清创,并开具抗生素,避免引发败血症或坏死性筋膜炎等并发症。 -
损伤程度判断
肿胀可能掩盖深层肌肉、神经或骨骼损伤。通过影像检查(如X光)能发现异物残留或骨折,尤其儿童被咬后更易伤及关节和生长板。 -
特殊人群优先级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或孕妇,伤口更易恶化。这类人群即使轻微肿胀也需紧急处理,避免引发全身性感染或流产风险。
提示:先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并压迫止血,但切勿包扎过紧或涂抹偏方。就医时携带狗狗的免疫记录,协助医生快速决策。拖延处理可能导致不可逆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