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散养狗咬伤后,若出现皮肤破损、出血或黏膜接触动物唾液等情况,必须立即接种狂犬疫苗。关键风险因素包括伤口深度、部位(如头面部或神经密集区)、动物健康状况及自身免疫状态。以下分点详述必须接种疫苗的典型场景:
-
伤口类型:
- 轻微抓伤或无出血的咬痕(Ⅱ级暴露):需清洗伤口并全程接种疫苗。
- 贯穿性伤口或出血性损伤(Ⅲ级暴露):除疫苗外,还需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 黏膜或开放性伤口被舔舐:即使无可见破损,病毒仍可能通过黏膜侵入。
-
动物行为与健康状况:
- 若咬人狗为流浪犬、未接种疫苗或表现异常(如攻击性、流涎),感染风险极高,必须接种。
- 即使狗看似健康,若无法确认其10日内未发病死亡,仍需按高风险处理。
-
受伤部位与个体差异:
- 头、颈、手部等神经丰富区域受伤,病毒更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需紧急处理。
- 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化疗患者)即使轻微暴露也需接种。
-
时间紧迫性:
- 疫苗越早接种效果越好,但超过24小时仍可补种,前两针剂量需加倍。
- 伤口处理与疫苗接种需同步进行,不可因延迟清洗而放弃免疫。
总结:狂犬病致死率近100%,暴露后预防是唯一有效手段。无论伤口大小,只要存在病毒侵入风险,均应遵循“清洗+免疫”原则,并尽早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