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散养狗咬伤后第一时间应立刻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彻底清除动物唾液和污染物,这是降低狂犬病风险的关键步骤。 同时需避免挤压伤口、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并观察咬人犬只的健康状况。
-
彻底清洗伤口
立即用20%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与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确保深入清洁所有咬痕和破损处。冲洗时可用无菌纱布轻柔擦拭伤口表面,但避免用力挤压导致病毒扩散。若伤口较深,建议使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进行内部冲洗。 -
消毒与包扎
冲洗后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伤口,保持伤口开放透气(除非出血严重需临时加压包扎)。避免使用药膏或民间偏方(如牙膏、草药)涂抹,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
紧急就医评估
即使伤口微小也需在24小时内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接种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若咬伤部位为头面部、手指或伴随出血,必须立即处理,这类情况病毒侵入神经系统的风险更高。 -
记录犬只信息
尽量记住咬人犬只的外貌特征、活动区域,有条件时拍照或录像。若为家养犬,索取疫苗接种证明;散养犬则需报告当地疾控中心进行追踪观察。 -
后续观察与复诊
接种疫苗后需按医嘱完成全部针次,期间忌烟酒、剧烈运动。10日内若发现咬人犬只死亡、出现狂犬病症状,需立即加强免疫处理。
正确处理伤口可将狂犬病感染率降低90%以上。即使完成初步清洁,也绝不可心存侥幸,必须由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暴露风险分级和预防处置。日常远离未栓绳的犬只,儿童被咬伤后更需心理安抚与严密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