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散养狗咬伤后即使只有轻微出血,必须立即处理并接种疫苗。狂犬病100%致死率且潜伏期不可预测的特性决定了任何开放性伤口暴露都需启动预防措施,24小时黄金处理期内的规范处置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
暴露风险等级判定
散养犬类携带病毒概率显著高于家养宠物,未接种疫苗的犬只危险性最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将皮肤破损出血划为Ⅲ级暴露,需同时接种狂犬疫苗与免疫球蛋白。伤口处肉眼可见的血液或组织液渗出,证明病毒已突破皮肤屏障。 -
紧急处置四步法
①流动清水持续冲洗15分钟,配合20%肥皂水交替清洗可清除90%以上病毒;②碘伏/酒精消毒避免继发细菌感染;③开放伤口切忌包扎,保持创面干燥;④完整记录犬只特征及撕咬场景,便于疾控部门追踪。 -
就医流程关键节点
首剂疫苗应在24小时内完成注射,5针法(第0/3/7/14/28天)或4针法(第0天2针+第7/21天各1针)均为有效方案。若犬只10日后仍存活可考虑终止后续接种,但散养犬难以观察时必须完成全程免疫。 -
特殊人群接种方案
孕妇需采用人二倍体细胞疫苗降低不良反应,免疫缺陷者应加倍注射免疫球蛋白。破伤风疫苗需同步评估,犬齿造成的深部穿刺伤需注射TAT/TIG。
暴露后预防是唯一有效的救命手段,切勿因伤口表浅或犬只“看似健康”延误治疗。狂犬疫苗属于国家免疫规划产品,所有正规医疗机构均可提供规范的暴露后处置服务,建议通过“中国疾控动态”公众号查询最近的狂犬病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