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散养狗咬后若皮肤无破损、无出血,仍建议立即用流动肥皂水冲洗接触部位15分钟,酒精或碘伏消毒皮肤表面,并24小时内前往医院由专业医生评估暴露等级。若观察到狗有异常行为或无法追踪犬只健康状况,需按规范接种狂犬疫苗,同时持续观察犬只10日内是否存活。
分步处理建议:
- 伤口初步处理
- 即刻用碱性肥皂水(PH>9)反复冲洗接触部位至少15分钟,水流需保持一定冲击力。此举可有效破坏狂犬病毒脂质包膜。
- 冲洗后用75%酒精或碘伏擦拭皮肤表面,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肉眼难辨的划痕、淤青或表皮脱落。
- 暴露等级判定标准
- I级暴露:皮肤完好且无唾液接触,无需疫苗(如隔着衣物被咬且无皮肤接触)。
- II级暴露:无出血但有牙印、红肿或表皮破损,需接种狂犬疫苗(如被狗牙刮蹭后仅有压痕)。
- III级暴露:穿透性伤口或黏膜接触,需疫苗+免疫球蛋白(此情况不适用于无伤口案例)。
- 疫苗接种决策依据
- 犬只可追踪观察:若咬人狗为家养且已接种疫苗,可先注射2针疫苗(0、3天),10日内犬只健康存活则后续针次可终止。
- 犬只无法观察:流浪犬、散养犬或出现异常行为(如流涎、畏光)的犬只,须完整接种5针程序(0、3、7、14、28天)。
- 后续监测重点
- 每日检查接触部位是否出现刺痛、瘙痒等神经异常症状,此类表现可能是病毒侵入的早期信号。
- 记录犬只后续生存状态,若10日内犬只死亡或失踪,需立即补足剩余疫苗剂量。
特别提示:
即使未见明显伤口,狂犬病毒仍可能通过唾液接触黏膜或细微皮损侵入人体。建议携带狗咬时的衣物照片、伤口部位特写等影像资料就医,辅助医生精准判断暴露风险。切勿因“无伤口”而延误处理,该病潜伏期通常1-3个月且发病后致死率近100%。